谢安钧:1961年生,河南信阳人,本科学历。别属:安堂主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河南省书协草书委员会主任
◆曾任信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谢安钧擅长今草之源——章草。其作品在第二届中原书法大赛中获得行草书二等奖,多次在全国性的书法比赛展览中获奖入展,作品及其传略辑入多部书法篆刻典籍,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艺术馆和专业机构收藏。
文/王建波
谢安钧出生在山清水秀的豫南水乡——信阳。自古有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或许是被家乡的灵山秀水所影响,谢安钧性格安静、内敛中充满着睿智。谢安钧很低调,至今不喜接受媒体采访,不愿过多宣传自己。谢安钧言语不多,却字字珠玑。忙时,他出席会议,发表讲话,严谨务实,东奔西走;闲时,一杯毛尖,一根香烟,书籍与习作相伴,悠然闲适。
细观谢安钧的书法,给人以高古厚重,沉稳大气之感。对书法,他怀有一颗热心,坚持一份执着,抱有十分希望。
书坛耕耘成大器
谢安钧与书法颇有渊源,8岁学书,从楷书、汉隶、魏碑入手,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24岁即当选信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小有所成。在众人羡慕的目光背后,是他对书法矢志不渝的坚持与执着。
当年已经在信阳市书法界崭露头角,名噪一时的谢安钧没有自满。在其当选信阳市书协秘书长后不久,他又报名参加了由省书协函授院举办的首届书法研修班,师从我省著名书法家李逸野,专攻行草。
1988年,谢安钧书法艺术水平再创新高,其作品获得第二届中原书法大赛行草书二等奖。天道酬勤,此后,他的作品频频在全国性的书法比赛展览中获奖入展。
2008年,由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安堂主人——谢安钧书法作品展”在河南省文联展厅成功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谢安均精品力作70余幅,获得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潜心涤虑练章草
谢安钧习书耕耘几十年来,涉猎真草隶篆行,尤以章草驰誉书坛,其所取成就备受外界赞誉。
对于章草,谢安钧倍有感触,在其出版的个人书法作品集中曾经这样描写:“章草一体,我始终认为,它虽字字独立,但上下之间却遥相呼应,屋漏依恋,互为贯气,行笔墨浓淡,舒缓之间显得古朴凝重,可谓文而不华,质而不野。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飘逸之势。古朴又典雅。自己在临池之时,深深被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在不断探索章草的精髓与神韵之中,谢安钧逐渐形成了浑朴高古、大气脱俗、飘逸自然、笔势线条灵活多变的个性艺术风格。
如今,关于谢安钧的书法,无论业界还是坊间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面对这些加赞之音,谢安钧的回答理智而谦逊:“我还在不断探索寻找突破,集前人的精华为之所用并用心感悟。不敢奢求超越,只愿悟其真谛一二,并终能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勤加练习。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需历史的考量与品评。”
品评书法之魅力
几十年揣摩潜研书法艺术,谢安钧从中悟出了很多独特的心得。谢安钧认为:书法创作要融入个人的感情、个性,要体现书写者的精神世界和灵魂诉求,韵律的节奏、线条的质感、笔墨的浓淡、结体的传承、书写的技法中体现着千年的书法历史传承。能让欣赏者为之感动,能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作品背后的故事,是他所一直追求的。“好书法真的能让人落泪。”谢安钧说。
谢安钧也曾用乐感旋律比喻书法,往往开始运笔平缓,高潮处情绪激动,之后缓缓回落,直到从容收官。此起彼落,章法自然,浓墨淡彩总相宜。
书法是视觉的艺术。它的美往往体现在那种点与线的灵活交会,妙在那线与面的完美契合之中。无形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传递着那种被称为意境的感觉。
已年过五十的谢安钧,提起书法总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那份喜爱之情。这种爱不仅体现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不舍,还体现在他对于书法艺术未来的一份愿景与期望。他说:“我相信书法的魅力,它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会永远传承下去。”
善及推广为己任
身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安钧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同时有了更强的责任感。自2010年上任后,谢安钧审时度势,在协会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为普及推广书法艺术做了很多事。
他组织创办了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的官方网站,为书法爱好者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前不久,由他牵头开办的书法手机报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创,目前尚处于内部试运行阶段,订户已经过千名,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要有不低于十万户书法手机报订量。”谢安钧踌躇满志。在谢安钧的努力与推动下,经河南省文联批准、河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成立了河南省书法培训中心,隶属于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成立的河南省书法培训中心将在普及河南省书法教育、选拔和培养专业型书法人才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去推广、去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力,让它能长久地发展下去,是我最大的目标和动力。”谢安钧告诉记者。
我们知道,谢安钧也在修建一座大厦,他为河南书法构筑了一个完美的图纸,在原来良好的地基上,他希望能脚踏实地,建设出一片美好。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和谢安钧一样钟情书法的人,有他们的坚持、有他们的努力,相信中国书法艺术的未来一定会继续发光、发亮,代代传承,在继承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