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名家访谈>>

晚报专访:庞中华的成名之路

发布时间:2012/5/12 10:42:14  来源: 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 1692

庞中华,重庆市人,1945年出生,著名书法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教育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庞中华硬笔书法学院院长、教授,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自1980年以来,有40多种字帖和专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其中代表作有《庞中华钢笔字帖》、《庞中华书法集》、《硬笔书法简论》等,总印数已突破亿册,因此有“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之誉。他还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先后开办了《硬笔书法讲座》、《庞中华硬笔书法艺术讲座》等,听众数以千万计。他创办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中心及学院,迄今已培养学员130多万人。庞氏硬笔书法,清新秀逸,自成一家,被称为“庞体”;他的“快乐立体教学法”独树一帜。除书法外,庞先生亦长于诗歌、散文、音乐、演讲等。

伯父改变了他的命运

8月25日上午,我们来到庞中华下榻的广厦宾馆客房时,他正在啃一块面包。他笑着说,他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现在有面包吃就很好了。庞中华说,1945年他出生在四川省大巴山区的达县。8岁以前,他还在山区光着脚放牛,生活很苦,一年能吃上一两顿米饭就不错了。8岁那年,在重庆市政府工作的伯父见庞中华聪明伶俐,生怕闭塞的山村耽误了他的前程,就把他带到了重庆。

都市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大巴山里的放牛娃。“没有伯父,大巴山里就多了一位鲁迅笔下的闰土”。对自己的命运,庞中华是这样评价的。在重庆,庞中华聪明好学,小小年纪就颇有成就。12岁,开始学拉手风琴;14岁,成为航空模型二级运动员;18岁,在《重庆日报》发表了组诗《华莹山寄语》……

他说,他喜欢动手,会自己缝衣服、补鞋,这使他的手很灵巧,而他喜欢拉手风琴,喜欢文学,艺术的相通使他以后很容易理解汉字的美、汉字的结构等,也为他的书法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

创新来自“空想”

1965年,从地质专科学校毕业后,他分到了北京,在当时的国家建材部地质公司工作。“文革”开始后,他被下放到河南从事地质工作。地质勘探队的生活是枯燥的,几乎每天都是与石头、泥土打交道。这种宁静的环境,促使庞中华开始潜心研究起了书法。

可是,庞中华发现,所有的书法字帖全部都是毛笔字。社会进步了,使用毛笔的地方少了,钢笔写出的字能不能成为书法?他将自己的想法讲给朋友们听,结果遭到了一番嘲笑,“就连当时的女朋友也不理解我,称我为空想家。”庞中华自嘲。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一句“诗到唐代已做完”的话,让庞中华联想到书法,古篆、汉隶、魏碑,到草体,此后再也没有什么创新字体。自己若想在书法艺术中有所作为,必须创新出一种过去没有、并且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书法。“毛笔字练得再好,能超过王羲之吗?我想,这个创新的书法应当是硬笔书法。” 从此,他潜心于钢笔书法的研习。

十年磨一剑

天才就是勤奋。庞中华借鉴各种字体,视其结构,揣其笔意,谙其精神,从中汲取营养。他精读清代学者黄自元的《间架结构帖》,领略方块字的一般规律,并观摩王羲之、柳公权的墨迹。实践告诉他,钢笔字并不好写,远不如毛笔字丰腴。他又倾心于虞世南等人瘦硬多姿的书法艺术,探究那清秀挺拔的“铁线篆”,揣摩宋徽宗的“瘦金体”。

写好硬笔书法,是离不开练的。书法界早就有“学书先学颜”的说法。因此,庞中华首选的也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就这个帖子,他足足练了两年。地质勘探的工作特点是上午忙下午闲。下午其他同事打牌、休息的时候,庞中华就在自己的木箱子上练字,练字的纸是他收集的报纸、废图纸等。开会的时间他也不放过,有时一个纸烟盒,他能在上面写上一两个小时,白色的纸面被写成了墨蓝色。

身入心入的他,渐悟其中三昧,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对硬笔工具的巧妙运用使他笔下的字具有了脱于传统书法的爽硬风骨,终于形成了自己刚健舒展、神俊飘逸的风格。十年磨一剑。经过深山之中10多年的刻苦“修炼”,庞中华感觉已掌握了硬笔字的精髓,于是就将10多年的心得汇集成了《谈谈学写钢笔字》准备发表。当时,报纸上连刊发一个“豆腐块”的文章都需要经过政审,一个地质队员的书稿,待遇自然可想而知了。他给上海、北京的多家出版社寄去了书稿,收到的都是用打字机打的退稿信。

伯乐使他一举成名

庞中华的成名,与文怀沙老先生是分不开的。在介绍自己是如何成名时,庞中华拿出了一篇我国艺术名家文怀沙老先生写的文章——《幸运喜欢成就勇敢的人》,上面这样写道:“1979年夏,来自大别山的一个年轻地质队员——庞中华来看我,并出示他的书稿《谈谈学写钢笔字》。其人,双目炯炯有神;其书,字体清秀有致,一丝不苟。这个年轻人向我倾诉他艰苦自学的同时,还为我吟唱他自己谱曲的陆放翁《钗头凤》古词。他在情难自已的情况下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愤。我认真翻阅他的书稿,依稀感到爱国诗人陆放翁的韵律,竟在他的钢笔书法的字里行间或隐或现地流淌,我感动了。我对庞中华说:‘不要担心怀才不遇,可悲的是遇而无才。’我当即携带他的手稿,去找我的老友——中国美协主席江丰。当时江老因心脏病在友谊医院住院,病情刚刚转危为安。他听了我的转述,读了《谈谈学写钢笔字》手稿,也动了感情。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个优秀的年轻人,我们应当爱护人才,支持新兴的硬笔书法,支持我们所见到的中国第一个硬笔书法家——庞中华。于是,由江老口述,我执笔,为《谈谈学写钢笔字》写了序言,这本书由江老出院后立即推荐给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年7月,《谈谈学写钢笔字》第一版40万册在两个月内销售一空,此后几十次再版。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发行到1800万册。2000年1月,作家出版社将这本书与《中国汉字规范字帖》、《最新电脑钢笔字帖》一起,作为庞中华20世纪硬笔书法经典字帖再度修改出版。庞中华说,目前,他的各种书法书已出版有1.2亿册。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为他录像并播放长达5年的《钢笔书法讲座》,全国各地硬笔书法活动风起云涌,1993年,经国家文化部和民政部批准,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硬笔书法团体——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庞中华当之无愧地当选为主席兼法人代表。

钢笔会被电脑取代吗?

随着电脑的普及,键盘敲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那么,电脑打字会取代钢笔吗?如果人们渐渐不用手写字,写一笔漂亮的钢笔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面对记者提的这个问题,庞中华笑了。他说,他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中也曾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电脑不能代替人脑,打字也不可能取代写字”。第一,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事情,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感;第二,他曾做过一个调查,我国硬笔的生产量连年增加,目前仅铅笔的年产量就高达80多亿枝,加上钢笔、圆珠笔的话,年产量高达140亿枝。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为什么笔的产量也大幅上升呢?这些数字表明,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手写字依然是主要的记事方式。第三,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他们的电脑使用比我们早,普及率也比我们高,可这些国家的民众使用笔的人数更多……

庞中华介绍说,曾有电脑公司试图与他合作编制电脑“庞体”字体,可字一敲出来,他觉得不行。“每个字都孤零零的,不连贯,没灵气,太难看了,那不叫书法。”看来,手写的“书法”与电脑是两码事。

庞中华与平顶山的情缘

提起庞中华,也许许多平顶山人只知道他是一个硬笔书法家,殊不知,30年前,他与我们平顶山还有过一段情缘。

“河南是我的第二故乡,平顶山我也是第二次来,不过一隔就是30年。”提起河南,庞中华充满感情。

1965年,从地质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地质部门后,他就来到了河南。当年的河南各地都有他的足迹,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桐柏山等,哪里有山,他们的地质队就在哪里安营扎寨。

“我的成就,我的生活都得感谢河南”,庞中华很真诚地说。他的成名,他的第一本书,他第一次出国,他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很多的第一次都是从河南走出的。从1965年来到河南,他一呆就是18年。

1972年至1973年之间,他曾在平顶山工作一年多。他回忆说,那时的平顶山很荒凉,当时最好的房子,是一个四层楼的招待所。那时,他作为地质队的一名队员,是来帮助河南省水泥厂(今日的星峰集团)寻找矿源。从小喜爱拉手风琴和好运动的他,自然在平顶山也不甘寂寞。那一年,他作为一名文艺积极分子,曾在我们平顶山的多家单位参加过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

此次来平顶山,他颇有旧地重游之感。只不过,今天的平顶山已今非昔比了。他下榻的广厦宾馆,就餐的香山大厦宴宾楼等近些年修建的场馆,都令他十分陌生。(文 李可 张秀玲 /图 王庆祥)

Copy right (c) 2010-2012 版权所有:河南省硬笔书法网 设计维护:易科互联
电话:0371-53757665 传真:0371-53757665 地址: 郑州市金水区红专路广厦城市之巅    TCP/IP备案号: 名誉总站长:司马武当 总站长:傅波